公共領域的秩序與道德長久的傾覆與荒蕪,因此忠、義、男子氣概無盡忠赴義之地。
伍子胥的悲劇不在家破人亡、不在被逼自盡,而在「欲爲忠臣孝子而不可得」,在吳楚兩國忠義之心都落空了。生命可以「太山一擲輕鴻毛」,可是爲誰而擲呢?水滸阮氏三雄「拍着脖子」,「這腔熱血,只要賣與識貨的!」說的也是同樣一件事。
伍子胥看到這一點,故此「日暮途遠,吾故倒行逆施」;申包胥也清楚這一點,故赴秦乞師,並沒有說楚國應該救、值得救,而是放聲大哭——爲自己哭、爲伍子胥哭、爲天下胸有忠義、卻無人可托付忠義之心的豪傑而哭。秦哀公感動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他願意試着重建公共領域那個值得爲之盡忠赴義的存在。
我們來到這裏,爲的就是經歷人生,說出這些關鍵,重建公共領域的秩序,讓此後無論豪傑還是普通人,都能過上一個值得用生命去經歷的人生。
令人灑淚,無限感慨。
重建怎樣的公共空間 更宜人經驗呢
小小公共空間秩序
極權控管強制的措施 VS百位小朋友們自覺自由的直接反應
小朋友們的心聲
字字句句 令人驚豔~忍不住全部複製下來
其中 這句 最吸引我
“睿睿(6歲):「明明就是大人不想等小孩玩吧!他們只能等三分鐘,關我們什麼事,我們會自己等別人或用討論的。」” 哈哈 ~~明明就是大人不想等小孩玩, 他們只能等三分鐘!..~~
【一百個小朋友看台北市府的公園鞦韆計時器三分鐘措施】~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作者:一百個小朋友
前言:
十月八日,台北市府工務局公園處發佈新聞稿說,台北市六個公園(大安森林公園、前港公園、南港公園、青年公園、花博美術園區公園、碧湖公園)的盪鞦韆旁將設置三分鐘的計時器,減少排隊糾紛,推廣分享的快樂。
我們訪問了一百位小朋友,他們是公園的第一線使用者,問問他們對於這個「計時器三分鐘」措施的看法。
內文:
垚(4歲):「我會企(去)問他,可以借我玩了嗎?」
晉宸(9歲):「就問他可以換我玩了嗎,不就好了,幹嘛要計時器。」
咪(9歲):「用計時器這樣強硬的手法,只是在教『服從』,不會學到『分享』。」
蛋餅(6歲):「減少了小孩和小孩之間對話的機會,練習和連結變少了~反而不會對話!衝突會變多~」
恩恩(7歲):「我都在人少的時候去盪鞦韆,因為我喜歡盪很久。喜歡玩很久的小孩,還是會再一次再一次的盪,不想下來。」
承翰(10歲):「人多的時候,我自己會看狀況,判斷玩的時間。如果真的等太久,就跟前面的人講一下,又不是沒辦法討論。這樣的狀況,應該要多蓋一些盪鞦韆,就不用排那麼久了。」
Roro(11歲):「蛤~~我懷疑人生了!這什麼奇怪的規定?他們為什麼可以擅自幫小孩做決定?」
淳(12歲):「如果有小孩一直盪鞦韆不下來,我猜原因可能有,玩不夠、想跟朋友一起玩、太久沒玩、公園裡面沒有她想玩的遊具(她只想玩鞦韆)。如果鞦韆的小朋友提出還想玩,可以問他想再玩多久?如果他說很想玩很久,可以跟他說後面也有人跟你一樣很想玩,他們也等了很久很久,真的很想玩。」
小樹A(5歲):「如果我正在盪鞦韆的時候,計時器響了,會很不開心,因為我還想盪。我正在盪鞦韆或正在等其他小朋友盪完鞦韆,都會想跟他/她用說的,不一定我們會想出其他的辦法,大家都可以玩得很開心。」
小樹B(5歲):「計時器不錯⋯⋯這樣大家就不會吵架了⋯⋯」
俺俺(6歲):「如果我是盪的人或等的人都可以跟對方講自己的想法,我還要再多久請等一下,明明就可以溝通啊!而且自己就可以數為什麼要用計時器?沒人排隊的時候也要用計時器很奇怪欸!」
陳意(3歲):「我去玩盪鞦韆時會注意後面有沒有人在等,媽媽也會跟我說還有幾個人在排隊,有時候排隊的小朋友也會問我說可以換人了嗎?我可以判斷決定要玩多久,這樣的方法不好嗎?為什麼要叫計時器在旁邊叫小孩停下來、停下來?」
彤彤(8歲):「計時器,就只有『限制』,我很喜歡盪鞦韆,從小就玩,學習等待、讓小的玩、一起玩、不同玩法。 小孩喜歡玩盪鞦韆,不懂嗎?公園很大、台北市很大啊~有很多地方可以增加盪鞦韆,不會想好的辦法嗎?」
喬喬(6歲):「如果等太久,就去問他還要盪多久?」
安安(9歲):「如果等太久就先去玩別的,等沒有人的時候再來玩。但為什麼是訂三分鐘?不是一小時?」
姵希(7歲):「如果放上計時器,我就不想要去玩了!因為我不喜歡被規定。本來我看到有人要玩就會跟他輪流,但是要被規定我就不想了!」
宥辰(5歲):「三分鐘太快了!只能玩一下下。我覺得不要有計時器,想要玩的人可以自己討論。」
蜜蜂(7歲):「不要用計時器。因為我想玩幾分鐘要自己決定,有的時候我也有可能玩兩分鐘就想下來了。」
阿迪(6歲)說:「生氣氣,我們有自己的權利啊~為什麼可以規定?」
澔(10歲):「這是誰想出來的方法啊,怎麼那麼爛啊。」
小布(9歲):「為什麼不是用協調的?要玩的可以說或者問問對方還要多久?」
叡叡(6歲):「蛤!?那樣一點也不好玩,坐上去緊張死了,怎麼會好玩!?」
蓁蓁(6歲):「難道他都沒想到別的方法,只能計時器嗎?想玩的抽籤也可以呀!」
岑岑(4歲):「我要把他揍扁,為什麼要規定我們玩多久!」
千千(7歲):「為什麼要規定?我可以決定啊!如果有人盪很久,我會跟他說,『我在排隊,還要多久?』或者一起玩,然後我也可以等,就討論啊!如果真的真的盪很久都不下來的小孩,那他一定很喜歡盪鞦韆…」
菖菖(8歲):「我想玩就直接跟對方說就好了,不需要有計時器。」
小鼻(9歲):「蛤~太誇張了吧!設計時器就把它變成政府的了,但這是要給大家玩的,為什麼他來決定!」
庚翰(9歲):「政府真的很無聊,人又不是不會溝通。」
宇堤(5歲):「很好笑耶!」
璿(9歲):「才不會減少衝突,因為小朋友還是會想玩呀!如果後面有人,我再盪一下,就會下來,還有其他可以玩的呀!我可以去玩別的,後面小朋友也可以玩(盪鞦韆)。如果是我在排隊,我會直接問他,可以換我嗎?如果他不答應,那就是他還很想玩,我可以去玩別的,別的也好玩,等下再來看~」
妞(8歲):「不是直接問就好嗎?問說還要多久?」
弘曜(10歲):「就是鞦韆蓋不夠多,又要解決大人的困擾才會有計時器!要是我遇到,我會找人少的排隊,人太多就先去玩別的。」
樂樂(9歲):「是誰規定?為什麼要有這規定?如果我是盪鞦韆的人,我就跟後面的人說一下,我還想坐多久,請他等一下。如果我是排隊等很久的人,可以跟坐盪鞦韆的人說一下,自己也很想坐。為什麼不是討論?是直接規定?」
小Lu (8.5歲):「我想要自己決定玩多久,多蓋一些鞦韆就好了。」
阿恩(6歲):「我很喜歡玩盪鞦韆,要盪很久才夠……是哪些公園有裝那個計時器?」
鹽巴(4歲):「如果有人想玩,他跟我講我就會換他玩了。如果盪鞦韆的人是我認識的,我排隊很久就會大叫,他會知道我想玩。如果是不認識的人,我就會叫媽媽幫我講。我跟妳說哦!有一種盪鞦韆一次可以坐四個人哦!大人跟小孩都可以一起坐在上面,很好玩。」
腸腸(9歲):「我只要盪幾下就會跑去玩別的東西或找其他人玩。別人的話我不知道,如果是我根本玩不到3分鐘就會走了。每個人需求不一樣,分配就會不一樣。」
晉榮(7歲):「三分鐘太少了吧,那如果沒有人在排隊呢?」
沛恩(7歲):「人多就先去玩別的,沒人就再玩盪鞦韆。」
勳諺(10歲):「等太久就跟對方說就好。」
華華(10歲):「怎麼會有這麼爛的東西,這樣就不會有討論了,雖然平常的大人也沒有在討論。計時器要擺在哪裡?如果擺在橫槓上面,誰要去按啊?是大人陪小孩去按嗎?有計時器也不錯,可是為什麼一定要設定3分鐘,小孩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設定時間,比如說,他想玩10分鐘,就設定10分鐘。會不會大家開始對計時器感興趣,開始玩起計時器了?」
大霓(6歲):「為什麼?為什麼是三分鐘,盪鞦韆不能玩到開開心才下來嗎?」
小寶(6歲):「沒有必要裝,人少的時候可以玩久一點,人多的時候玩少一點啊!」
渝(9歲):「規定沒有辦法讓每個人練習自己做決定~」
諺(7歲):「為什麼?排隊就好,為什麼要設計時器?還有,為什麼是設定3分鐘這個時間?每個人想盪的需要又不一樣?!」
安安(9歲):「如果小孩覺得等太久可以陪他先去玩其他的。如果他真的只想玩盪鞦韆可以陪他去問還要多久。」
小歐(8歲):「我反對,我覺得把盪鞦韆做多一點就好了!」
菲(6歲):「這方法也太好笑了吧﹗沒有人會想時間到就換人啦﹗」
荳(8歲):「我覺得不好,因為我還想要玩久一點。反正就等別人玩完下來後再去玩就好。」
小雞腿(12歲):「沒有三分鐘計時器也可以輪流排隊、分享。我們小孩是可以溝通討論,互相一起想辦法。也可以想辦法說服對方,如果對方還是想玩,就換說服下一個人。政府決定小孩只能玩三分鐘,覺得不合理,重點就是要蓋多一點鞦韆就好,就不需要三分鐘計時器。」
瀚瀚(10歲):「計時器沒有辦法讓人分享,計時器是拿來強迫別人的工具,人會拿計時器來警告別人。小孩沒辦法分享的原因可能是玩的不夠,盪鞦韆太少了,應該是要多蓋當鞦韆。」
涵涵(8歲):「沒有計時器我也可以分享,因為等太久的人會和我說,我就會下來換他玩,我等太久了也會和他說,如果他還是想玩我也可以再等一下,或是和他說等好久了。」
小培(10歲):「裝了計時器之後,我還可以選擇不要用嗎?如果是我去玩的話,有時候我不想被計時,或是時間到了,我可以多按很多下嗎?」
小宇(12歲):「如果你去公園玩,還要被計時器搞得很緊張你就會有壓力,那還能盡情玩嗎?公園是玩耍和放鬆的地方。」
睿睿(6歲):「明明就是大人不想等小孩玩吧!他們只能等三分鐘關我們什麼事,我們會自己等別人或用討論的。」
修修(7歲):「三分鐘不是小孩會覺得玩夠的時間。」
Jube(8歲):「如果是我,我會想要訂24小時。」
汪汪(7歲):「如果我的鬧鐘響了,而我還沒玩夠,我還是會想要問問看別的小孩,可以等我嗎,讓我再玩一下好嗎?」
阿迷(6歲):「我不喜歡身體被控制的感覺。」
弈潔(8歲):「我不想要計時器,因為我可以自己去溝通要玩多久。」
禹樂(6歲):「我覺得這個計時器真的很像是在命令,政府到底是怎麼在看小孩!」
麒瑞(11歲):「我覺得他只想著賺錢,一直蓋大樓,也不蓋多一點遊樂設施。」
瑋芯(6歲):「這是個無聊的玩具,因為只能玩三分鐘!」
子妍(11歲):「明顯就是遊樂設施不夠,為什麼不蓋多一點。」
沅璋: (11歲) : 「那是限制人身自由?」
蘑菇(7歲): 「盪鞦韆3分鐘,盪不了幾下吧?自己玩三分鐘太短了,不然⋯10分鐘?可是我想要一直玩欸⋯但我沒有想等別人10分鐘這麼久⋯」
小風(7歲):「我不喜歡,分享是自己想做的,不是被規定的。 」
小毛(10歲):「我會想要盪個過癮,我可以跟後面的人表達我想玩多久。 但大家都同意:公園的遊具夠多,就不需要只搶盪鞦韆。」
蝌蚪(5歲):「我想要5分鐘或4分鐘。 」
阿妙(10歲)「就等玩好再換我啊,我也想盪到覺得好了下來。如果我等很久,我可以直接去問他跟他說。 」
多多(5歲): 「我覺得很好,這樣大家都可以玩到。換的時候要先討論,問前面的人好了沒。如果他還沒好,我就先去玩別的。」
毛肚(9歲):「這樣看著秒數一直倒數,壓力很大,無法放鬆的玩。看到別人一直玩,我可以去玩別的,不一定只玩鞦韆。」
紹晏(5歲):「沒那麼喜歡耶!有時候會想盪很久~」
邦邦(5歲):「我不喜歡規定時間!我想要玩一千萬分鐘(那你遇到前面別人也想玩一千萬分鐘時怎麼辦?)就把他打下來 (你開玩笑還是認真?有別的方法嗎?)那就想辦法兩個人一起盪一個盪鞦韆,或是政府蓋一千萬個盪鞦韆小孩都不用等,或蓋一個極巨化的盪鞦韆所有小孩都能坐上去還能溜滑梯~~~」
苗(10歲):「覺得自己其實不需要玩太久,也可以先去玩別的。如果真的等很久又很想玩,就去問他還要玩多久就好了….。每個公園都有的話人就可以分散。」
苗(10歲)、翔(8歲)討論:「可以換成(左營兒童公園那種)圓形鞦韆,一次可以很多人,多建一點,也要多一點單人的,因為有些小孩不喜歡跟別人一起盪就可以自己盪。」
揚(6歲):「那如果計時器時間到了,小孩還不想下來,他們(大人)要怎麼辦?」
春尋(9歲):「小孩不是霸佔鞦韆,而只是想玩久一點。就像大人在玩手機的時候,如果你的老婆也想用,那個大人就會說我再玩一下下。不公平!大人為什麼就不用被計時器規定! 但如果大人願意被規定,也不能規定小孩,因為小孩被規定的事太多了,而且要做計時器的事也沒有事先跟小孩討論。」
愷雅(8歲):「臭屁大人!為什麼你們就不用設時間,小孩就要? 要多蓋一點鞦韆!」
夏安(7歲):「我反對,我會玩得很有壓力!」
妞妞(8歲): 「我覺得這樣不公平,像我媽都可以玩手機很久,但會提醒小孩玩太久。多蓋點鞦韆就好!我覺得大人的廁所也要限制三分鐘,如果還沒上完,馬桶、衛生紙、洗手檯和門會跑走!」
張煦(9歲): 「大人為什麼每次小孩說要的東西,大人都會說等一下等一下,我還在做事情。大人的等一下明明就很久!小孩就不能說等一下等一下,我要玩夠。小孩就會被大人說不願意分享!」
弟咕(5歲):「大人臭屁!我覺得每個人可以不要太久,因為我也不想等太久。但之前露營的時候我想盪鞦韆我就排隊,跟上面的人說一下,他其實就下來了,如果他還沒下來,我就跟他說希望他快一點,問他還想要多久。我覺得問一下不會很難。」
侑呈(10歲):「設計時器沒意義,很多的限制是沒意義的。我看到後面有人在排的時候,我會盪夠了就下來,想盪又等太久的時候我會去問。」
侑廷(7歲):「盪鞦韆我不會玩太久。假設換成是我很喜歡的溜滑梯的話,我就不想被計時器限制玩的時間,這樣一點都不夠。」
好運(6歲):「被規定只有3分鐘,只會讓人更想玩更久而已。」
跳跳(7歲):「 有人想玩比較久,有人玩得比較快,計時器沒有用。 」
大聖(4歲): 「如果有人時間到了還是不想下來,還是可以讓他再玩一下下。」
如如(5歲) :「那我還想玩一分鐘怎麼辦?很緊張,而且怎麼關掉啊?如果有人排隊我會讓她啊不需要計時器,而且我覺得旁邊也有盪鞦韆的話就可以一起玩。 」
揚宇(9歲):「有計時器和沒計時器我會選沒計時器的,因為有計時器我只能玩一下,不能一次玩夠再讓別人玩夠:」
滾滾(8歲):「花這麼多錢買計時器,不會多建幾個盪鞦韆,就不用計時了,他們是傻子嗎? 」
郭彧(8歲):「這樣想玩久一點的小孩要一直排一直排一直排,可不可以說我想玩久一點,你好不好,你可以那我就玩久一點,這種平衡一點的方式,用溝通的比較平衡。 」
媛媛(8歲): 「有時候盪一下就無聊了,不一定想盪到三分鐘,如果排隊就自己說就可以了,不然小孩都不需要學溝通,而且有計時器後如果小孩還想玩,大人就會直接規定他下來,小孩會很崩潰耶,如果我排隊的話我可以在讓他玩一下下。」
Aaron宥(6歲):「又不只有盪鞦韆可以玩 ,如果真的很多人排隊就先去玩別的啊!如果還想玩就再排隊啊!但計時器對我沒差!我還是可以自己決定要玩多久~」
小花(7歲): 「大人要用計時器可能是想要小孩輪流玩吧,不過這樣會有更多人會搶著玩反而更不好。」
善(6歲): 「我覺得我要把它直接拆掉,裝了這個,每個人就不能享受到足夠的樂趣。 」
皮寶(5歲):「不要裝,有人排隊我會下來啊!有人在上面我可以先去玩別的。」
小隆妹(5歲):「不喜歡裝,3分鐘根本不夠玩,我常常玩超過3分鐘。」
若澂(6歲):「好壞喔,為什麼要這樣?如果前面的玩很久,我就去問他可以換我玩了嗎? 他如果還要再玩,我就等他一下啊。」
蛋皇(4歲):「不要裝~我想要玩四分鐘或五分鐘怎麼辦?」
心寶(9歲):「3分鐘太短了耶,反而會增加紛爭,小孩玩不夠不想下來,大人還要跟小孩講,後面小孩在生氣,不是常這樣嗎?而且變成一個規定、限制,不是一個人自己提出來,是政府提的,反而會更多壓力感,不會有分享的快樂吧。」
……..
欣賞
前一陣子 看到版主這句《「全宇宙都知道」,爲何在公共領域保持沉默?》
之後 看到 一位年輕人 被4大集團全面造謠圍剿抹黑
我到處找資料 幫他澄清
全力以赴 打字打到眼很酸
那段時期發覺
有一大群人 也看不下去
跟我一樣 自動發聲
那種力量 從四面八方 自動匯集
很巨大 很感動
過程中 突然明白 長期內心的一個WHY
有一年 於電視上看到 228手牽手護臺灣
一個一個人手牽手 完全沒中斷 大約長達500公里
哪裡有缺空 就有人開車過去 伸出手 一起牽着
認識的 不認識的 都將手伸出來 相互牽着
沒一個位置空掉沒有手臂
從北到南
臺灣出現一條長長長長長的人龍
我光寫就很感動
但我不曾參與
不了解那種同心同惪
那種爲相同信念 一起去全心全力完成的激情與熱情
多年過去 再過去 再過去
4次聽到
去228牽手的人 說起當年盛況時 瞬間擡頭挺胸 氣宇軒昂
全身外放出強大光芒的光榮 竟絲毫未減
而當年的我 透過電視
看到很多人得知成功時 竟興奮地大叫 或跳起來 或擁抱 或蹲下 感動地哭了
當時我真的不明白 爲什麼反應如此強烈
那時內心只是想
發起人 不怕失敗嗎?不怕人太少嗎?
但 成功了
很成功
成功到 那份愛臺灣的真心 至少那百萬人
刻骨銘心到 沒有因為時光荏苒而消逝半分
那份真心 驅動他們自主自發奔波前去
那份真心外顯的波 竟然綿延如此長久
這樣付出行動的直心實意
是值得用生命體驗的人生 I think so
我此回 全力以赴那時 發現有人也全力以赴
這裏有
那裏也有
大家互相鼓勵 不認識 卻比週遭認識的人 還要會心
註:228百萬人手牽手護臺灣,或稱228牽手護臺灣,是2004年2月28日(和平紀念日、二二八事件紀念日)舉行於臺灣西部的一場活動,北起基隆市和平島,南至屏東縣佳冬鄉昌隆村,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運動。~維基百科
ps.上篇那一位年輕人自小生活賤流離
10年前曾因身兼2份工作過勞時發生事故懦弱逃
之後 盡力彌補
後來 積極主動爲公共領域各方面發聲
那份爲公的積極勇敢 個人的改過遷善 不少人看到 激起支持捍衛
而20140228那日大約200萬臺灣民眾的齊心團結
看過百科之後才知道
當年發起手牽手守護臺灣 是源於反對境外針對臺灣的衆多飛彈
今年國際間善德循環 禮尚往來互贈救援物資之時 才知道
互贈國 立陶宛的人們 在更早以前 就沿着海邊 手牽手 宣示護衛他們的自由
而臺灣2014的手牽手 正是受其〔自由之鏈〕啓發
註:自由之鏈 波羅的海之路
1989年8月23日,大約有200萬人加入這場活動,他們手牽手組成一個長度超過675公里的人鏈,穿過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宣示互衛自由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