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出獄時,孩子十四歲,沉迷電子遊戲,在一個不是很好的學校中,學習成績全班倒數第二,家人很着急。我對家人說,孩子玩電子遊戲,因爲在現實中不得志,因此進入電子遊戲的世界;因爲外部世界無趣,而電子遊戲有趣。我幫助他在現實中有能力,和我比打交道比玩電子遊戲有趣,那麼孩子慢慢就不玩電子遊戲了。
讓孩子負責一些事情,是讓孩子成長的重要辦法。這就有兩個走向,一是孩子能負責,那麼他會成長;一是孩子某些時候不能負責,此時他要接受結果,而你要有思路、有能力幫助他面對和接受結果。
你的指令每多說一次,你的威信就下降一次。因此一定不要重複要求,多次重複,是對親子教育的傷害。重點在於:不是反覆要求,而是撤回支持。
此刻孩子從衣食住行玩,要依靠你的事情不止一百件。每件事情都是你撤回支持的一個操作把手。你平常就仔細想,什麼事情可以如何撤回支持,撤回到什麼程度。比如,下一頓飯你只給自己做。因爲父母養育孩子從本質上說,是用自己的生命實踐支撐孩子的生命實踐。至少在玩電子遊戲、不洗衣服方面,我不想用自己的命換你這兩個小時玩遊戲的命。我願意用自己的命,換你玩四十五分鐘遊戲的生命,但不願意換你玩兩個小時。這不是懲罰,僅僅是告訴孩子,父母要活出自己的人生,我們也希望你們活出自己的人生。人生中有責任,完成責任會有收穫,沒有完成會有後果。
不要懲罰,而是撤回支持。這一點很重要。告訴孩子,如果你能自我支撐,你一天玩二十五小時電子遊戲,你可以做。現在你是基於我們此刻解不開的親子連接,支撐你玩電子遊戲。
這些道理平常要自己想清楚,和孩子慢慢說清楚。這來自內省與對人生的深入思考。
我記得好像是柏拉圖的故事,他的奴隸做了錯事,他說,「如果不是我今天生氣,我就會抽你一頓鞭子了」。那時貴族認爲,基於生氣而懲罰,這是不符合貴族身份的。這個故事給我很大啓發。柏拉圖和奴隸之間,是存在一些雙方都深刻認同的道理的,在這些道理之下,展開各自的人生。
怒氣填胸、着急的時候,要用剩下的理性告訴自己:我現在對現狀無能爲力了,因此我用怒氣應對無能爲力;然而,真正對無能爲力的應對,是讓自己有能力。孩子都很聰明,他們已經知道你無能爲力應對了。解決現狀的入手處在於,克制自己反覆說出要求。重複要求、生氣、發怒、懲罰,對親子教育有深刻的傷害。親子教育的能力來自努力內省,找到生命的意義,把意義和尚存的迷惑,都和孩子說,他們會發現真實生命是值得過的,這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玩電子遊戲的問題。因爲玩電子遊戲的本質,是在幾個小時的時間裏,進入那個虛擬的世界而逃避真實的世界。
身體的狀況不要恐懼,要練習直視;直視、看到,然後繼續當下該做的事情,直視自己就是對自己真正的照顧,因爲在這個宇宙中,如果自己不真正地看自己,沒人會真正用心看你了。我理解的自己照顧自己,首先是自己有能力睜眼看自己。
今天老大天易在家,他和我一起去購物,然後步行回家。他拎著裝滿食物的購物袋說很重,我就給他講了虎虎的故事。
同意超哥。 其实无论怎样,让孩子或者自己有意无意地去向一个不真实的世界都是一种不负责任。
(除非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可以使真实世界更加真实,这是另外一个问题)